编辑:admin 时间:2022-11-14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但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作为人类一种朴素的思想意识观念,作为人类一种不自觉的社会活动,却早已问世了。
公共关系的形成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
公元前1800 年美索不达米亚的一种农业公告,类似于现代社会某些农业组织公共关系部的宣传资料。
在古希腊,社会对于沟通技术非常重视,并对从事这门技术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和奖酬,有些深谙沟通学问的一流演说家常常被推为首领。此外,那些参加国家最高统治者竞选的人们,大多是些擅长言辞及在学识上享有较高声望的诡辩学者们,善于对自己的功德、业绩和才能大肆吹捧和赞扬,以争取选民。古罗马的恺撒能登上独裁者的宝座,那本记载着他的功绩的纪实著作《高卢战记》起了很大作用。这本书被公共关系同业工会主席李利·比诺称为“第一流的公共关系著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即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听众的思想和行为的艺术。因此,西方公共关系学界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堪称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
在我国古代的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中,也有许多类似于公共关系活动的成功范例。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这种例证也是很多的。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的历史上,都可以找到大量的类似现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活动。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仅仅是“类似”而已,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想和活动,其源头并不在古代,而在近代的美国。美国19 世纪中叶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可以说是公共关系的发端时期,其代表任人物是巴纳姆(Phines T·Barnum)。
(二)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
19 世纪中叶在美国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关系业的“前身”。当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叫巴纳姆。
“报刊宣传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制造舆论,扩大影响。
19 世纪30 年代,美国报界掀起了一场“便士报”运动,即报纸以低廉的价格和通俗的内容去争取大量的读者,使报纸完成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飞跃。从此,价格低廉、以大众为读者对象的报刊大量出版发行。由于这种报纸售价低,一般劳动大众都买得起,因此发行量大增,随即广告费也迅速上涨。有些公司、组织为了省下广告费,便雇佣专门的人员来制造煽动性新闻,制造关于自己的神话,以此来扩大影响。这样两相配合,就出现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报刊宣传活动。
各公司、组织所雇佣的报刊宣传员的任务,主要是编造离奇的故事以引起公众的好奇和对自己的注意。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巴纳姆,他曾制造过一个关于黑人女奴海斯在一百年前曾养育过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神话”。这一新闻引起了美国社会的轰动。巴纳姆又趁势使用不同笔名向报社寄去“读者来信”,人为地引起一场讨论。巴纳姆说,只要报纸上没有把他的名字拼错,随便怎么说他都无妨。海斯死后,对她的尸体解剖表明,海斯只不过80 岁左右,并非巴纳姆所说的161 岁。作为这场骗局的策划者,巴纳姆是大大获利了。他达到了自己真正的目的:每周可从那些希望一睹海斯风采的美国人那里获得1 500 美元的门票收入。巴纳姆的信条是“凡宣传皆好事”。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任意编造谎言和神话,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是该时期的显著特点。
当时,这种把新闻媒介视为异己,或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的现象,引起了新闻媒介的不满,报纸杂志率先刊载揭露实业界那些“强盗大王”的恶劣丑闻,形成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又称“清垃圾运动”、“揭丑运动”)。
在“扒粪运动”的冲击下,企业家们按照自己的企图建成的一个个独立封闭的企业“象牙塔”摇摇欲坠。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他们被迫从修建“象牙塔”逐渐转向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开始修建“玻璃屋”。
“扒粪运动”的冲击,使工商企业意识到了取悦舆论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开始聘请懂行的人专门从事改善与新闻界关系的工作,这种人被称为“新闻代理人”,他们专门为公司、企业等委托人作宣传,在新闻媒介之间进行游说,经常与报界联系,邀请记者到企业参观采访,或为公司的政策作解释和辩护等。
从此,企业和外界的隔绝消除了,企业的透明度大大增加。不过,早期的新闻代理活动仍然免不了存在大吹大擂、搪塞了事、混淆视听和隐瞒欺骗的弊端。
此时,有一个人开始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他就是被后人誉为公共关系之父的艾维· 李(Ivy Lee)。
(三)艾维·李时期——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的开始
艾维·李(1877~1934)是公共关系职业的先驱者。1903 年,他开办了第一家公共关系事务所,成为向客户提供劳务而收取费用的第一个职业公共关系人。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由此发端。
1906年,艾维·李向新闻界发表了著名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原则宣言》,全面阐明了他的事务所的宗旨:“我们的计划,是代表企业单位及公众组织,对与公众有影响且为公众乐闻的课题,向报界及公众提供迅速而准确的消息。”这就是所谓企业管理的“门户开放原则”。这反映了他的信条:“公众必须被告知”。
在艾维·李的推动下,工商企业开始改变对公众的态度。部分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与公众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兴衰成败,必须采取门户开放的开明经营态度和方式,与员工和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
艾维·李作为公共关系之父,不仅首创了“公共关系”这一专门职业,而且,他提出的“说实话”,“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命题将“公共利益与诚实”带进了公共关系的领域,使公共关系这门学科从对一些简单问题的探讨上升为探求带有某些规律性的原则和方法,大大推动了这门学科的发展。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艾维·李的咨询指导主要还是凭经验和直感而进行的,缺乏对公众舆论严密的、大量的科学调查。因此,有人批评艾维·李的公关咨询只有艺术性而无科学性。
(四)爱德华·伯尼斯时期——现代公共关系学科化的成熟
公共关系职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公共关系由简单零碎的活动上升为较为系统完整的专业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公共关系的原则与方法,使公共关系自立于学科之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条件已经成熟。美国学者爱德华·伯尼斯就是公共关系学科化的一名旗手。
1923年,爱德华·伯尼斯以教授的身份首次在纽约大学讲授公共关系课程,同年出版了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公共舆论的形成》。在书中,伯尼斯首先详尽阐述了“公共关系咨询”这一概念,而且提出了公共关系的原则、实务方法和职业道德守则等。1928 年,他写出《舆论》一书;1952 年,他又出版了《公共关系学》教科书。
爱德华·伯尼斯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把公共关系学理论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分离出来,并对公共关系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新兴学科。
伯尼斯公共关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提出的“投公众所好”的主张。他认为,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劝说活动有着巨大的威力,因而他非常注重运用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继爱德华·伯尼斯之后,1937 年,雷克斯· 哈罗博士在斯坦福大学开设公共关系课程。1947 年,波士顿大学成立了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培养公共关系学士及硕士。许多公共关系的论著也相继出版。1952 年,美国的卡特利普和森特两人出版了他们的权威性的公共关系专著《有效的公共关系》,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在公共关系的目标上将组织和公众的利益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方法上坚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此书不断再版,成为公共关系的畅销书,在美国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使该书的作者成为享有声望的理论权威。
至此,公共关系正式进入学科化阶段。
1998年,美国当代著名的公关学者詹姆斯·格鲁尼格(James E·Grunig)教授研究了卓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理论的全球化,提出了一种“普遍原则,特殊运用”的公共关系全球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公共关系实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卓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的主要原则具有普遍性,它们适用于各种文化、政治和经济体制。但在另一方面,这些原则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运用中应有所不同。这一理论的体现就是:“放眼全球,立足本地”。
上一篇: 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
下一篇: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与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