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志农)
2003年5月,我在参加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暑期教育筹备工作的一个会议中遇见了梧桐街道启新学校的潘向明校长,在相互交谈中,我说出了一个长期观察的情况:大凡家境贫穷的孩子,学业成绩大多数属于下游状态。潘校长听罢,一本正经地纠正了我的观点:老陈,不全是,也有人穷志不穷的孩子,虽然是少数,但正因为他(她)有志气,其品学兼优会有特别的亮点。我知道潘校长是一位研究型的学者,于是半信半疑地发问:“你有实例吗?”
潘向明提高了语气:“我校三年级学生沈伟是一个典型。沈伟的命运不济,其父沈阿荣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性格木讷,寡言少语,小学二年级也没读完,缺少文化知识,34岁时娶了一名云南女子,一年后生下儿子沈伟,可惜产妇因产后大出血,未到满月其母便撒手人寰。小沈伟在众多亲戚的呵护下,加上村干部的关心救济,一袋袋奶粉,一口口粥饭,健健康康地度过了天真活泼的幼年,上了小学。也许是父母住地相处遥远的基因优越,也许是风雅桐乡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小沈伟良好的外部条件,缺少母爱的小沈伟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照样成长得聪明伶俐,他喜爱读书,才上幼儿园,就会捧着一本幼儿读物静静地看上个把小时。进入启新小学,老师们知道了这个苦孩子的遭遇,对他疼爱有加,同学们在老师的关照下也对他友爱加倍,小伙伴们结伴上学,有好吃的大家会给他留一份,有好看的电影会特地上门来约他,小沈伟就在这样众人的呵护关怀下养成了许多好习惯,他学习特别努力,上课目不转睛地听讲,课堂上会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从不拖拉,学校里的公益劳动总是抢先去做,深得师生们的喜欢,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前三名,而且常常获第1名。尽管成绩很优秀,但是班里最穷的学生,从不见他怀攒零花钱,衣服除了校服穿的都是亲友们送来的,可是小沈伟并不嫌苦,别人逗他说他穿着朴素不漂亮,他响亮地回答:”我长大了会挣钱去买新衣服的。“听了潘校长的一番介绍,我的脑海中忽然一亮,这小子可造,只是目前这个成长阶段得有人扶他一把。于是我表达了我想与小沈伟结对的愿望,潘校长十分高兴的回答:”求之不得,我只一个希望,‘扶贫又扶志’。”
没过几天,我就去了启新学校,在301班见到了这名个子不高脸色有点苍白,但两只眼睛骨溜溜的,十分有精神。潘校长亲自把小沈伟的小手放到我的手中,我送他一个新书包,里面装满了文具和书籍,其中有三四册是我的拙作,还放了一个小红包,包了300元见面礼,潘校长在一旁说:”快快道谢!“小沈伟十分乖巧的回答:”谢谢陈爷爷!“我摸摸自己的白头,心中乐开了花。
回到家中,我与儿子谈起了这”结对“的事。儿子是一名街道办事处干部,他夸我做的对,并说抽个星期日,带着孙女儿一起去探视一下,也让孙女儿感受一次”励志教育“。
不久后的一个星期日,儿子开着小车带了我与孙女嘉翊来到了梧桐村沈家里村民组。一看小沈伟家的住房,我不禁皱起了眉,两层的乡村土楼已经有点倾斜,几根栋柱已经显示出正在被蛀蚀的孔洞。儿子对闻讯赶来的村干部把他叫到一旁商议,我听他们在说,这房子不牢了,来了台风一定是危房,得趁早修缮。钱的问题是街道民政、村财政各掏一点,我儿子当即摸出2000元一个信封,说他自己也资助一点。村干部们点头表示同意。并建议老沈趁早把破楼拆了,改建成平屋。老沈头不会说话,只是一个劲的点头。刚上一年级的孙女儿不懂得大人们在谈论什么,只是拉着小沈伟去采摘路边的小花朵。
寒假中,我一个人坐公交又走了一段路,在村干部带领下去看了一下他们新盖的平屋。老沈告诉我,这一下他睡得安稳了,什么大的风雨也不怕了,还带我去参观他在天井中新开的一口井,说这井水有点甜。村干部笑了,告诉他:”这口井没用了,村里马上给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了,比你的井水更卫生了。“老沈头一个劲的点头笑。
以后的岁月,沈伟顺风顺水地升上了初中,考上了高中,高中毕业后又考上了湖州师范学院,他每年总会给我寄两封信来,上了大学的年关前后总会来看看我,并且送我他爸爸养的鸡和一大包土鸡蛋,我呢也总会每年两次给他一个小红包,钱不多,有时 500元,有时1000元,当然也免不了再三的叮嘱,要珍惜眼前的大好机会与时光,特别要创造条件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总会给我来信,或抽假期上我家来探望我,陪我聊上半天话。常常会提起慈善总会,每年落实某个爱心企业给他颁发学习补助金,学校也会年年给他评上奖学金,让他的内心十分感恩。有一封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告诉我云南外婆家的亲人千方百计来桐乡寻亲,找到了他,他陪着外婆家人为母亲扫墓,在母亲的墓碑前诉说着亲人们的思念,也诉说他一步步成长的经历和感悟,他感恩母亲孕育了他,告慰母亲在天之灵。也让老沈头觉得这孩子的成长让老沈家的命运来了个兜底转,如今是日子越过越光明,倒吃甘蔗老来甜啊!
2018年的暑假,沈伟专门来中医院探视我那植物人老妻,并深情地呼唤着她。那一年他从湖师院医学专业毕业,作为三千名大学毕业生的唯一代表,上台发言,感恩国家,感恩母校,感恩一切帮助过他的人。他告诉我已被浙江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班录取,并婉言谢绝我递上的”奖学金“,说他已是研究生了,完全可以依靠奖学金和生活补助完成学业及生活费用。
从2003年我第一次见到沈伟,到牛年初九,他来给我拜年问候,十七年光阴一闪而过,那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一晃成为了一名国家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其间无数的好心人给了这名有志学生刻苦学习成才的希望与途径,助他腾飞的一臂之力,这是给”上善若水“最真实又生动的诠释啊!